第36章 屠申泽(1/1)

按照一条龙的介绍,北、中、南三条黄河汇集的地方,地势低洼,河道纵横交错,长满了红柳,蒙语叫做“乌里雅苏台海”,就是长满红树的地方。孙一便命名“红柳湾”。

红柳湾在后世是一个湖,叫乌梁素海。乌梁素海是在清道光年间北河断流,在原北河河道上形成的河迹湖。起初只有2平方公里,民国年间由于黄河大水,形成了南北长达60公里,东西宽达25公里的辽阔水域,1977年至2016年,湖面维持在290平方公里左右,南北长35~40公里,东西宽5~10公里,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,素有“塞外明珠”之美誉。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,黄苔滋生,大量垃圾飘浮水面,多处可见死鱼。

红柳湾北边,北河沿着狼山缓慢转大弯的水域,被百姓们叫做“狼山湾”。

狼山湾、红柳湾以东,夹在阳山和阴山之间的是一大片地势逐渐逐渐缓慢抬升的草原,明朝人称之为“大阪坡”,后世称为“明安川”。

在后世明安川草原上,矗立着一大一小两座佘太城,据说是佘太君为抵抗辽兵所建。两座佘太城身后的两狼山里,战国时代赵国修建的长城保存完好。

令孙一万分惊喜的是,在狼山川的最西面的狼山脚下,这时候居然存在一个大湖。

按照一条龙的说法,这个湖是黄河水漫出河道在地势低平的地方积成的,湖面非常大,水却不深,湖边多是暗碱地,长满了野草,野雁野鸭满天飞。由于人迹罕至,并无汉语名字,蒙语名字叫做腾格里诺儿,就是“象天一样大的湖”,或者“天水”的意思。

孙一激动地说,“这个湖有名字!这个湖有名字!这个湖从汉朝的时候就叫做屠申泽!”

按照孙一的资料,秦汉之际狼山林木葱葱,屠申泽方圆百里,是重要的边疆粮食垦区。到了后世近代,北河淤塞,屠申泽消失,土地严重沙化。孙一隐隐觉得如果这时主动行动,说不定屠申泽的生态可以恢复良性。

屠申泽还具有明显的军事用途。据说秦汉军队之所以能守住河套抵御匈奴,就是依仗了屠申泽的辽阔水面缩短了防御面。屠申泽西面有一个险要的军事隘口,叫做鸡鹿塞,就是昭君出塞的那个塞,穿过鸡鹿塞就到了狼山之外的茫茫戈壁。

屠申泽南面是一处古渡口,后世和明朝都叫作磴口。黄河流至磴口为南北方向,由于西岸河槽基层坚硬,水涨水落,便留下一磴一磴的台阶,故名磴口。磴口自古便是兵家之地,磴口往南溯黄河而上可到银川兰州,西去贺兰山外可往青海,出鸡鹿塞可往吐鲁番、瓦剌。秦汉隋唐几朝,先后在这里修建城池扼守,汉代磴口是朔方郡的治所,下辖十县,其中寙浑、临戎、三封都在磴口境内,有史记载”数世不见烟火之警,人民炽盛,牛马布野”。

磴口南边,是大片的沙滩,明朝筏子客唤作金沙滩,不易通行,唯有黄河一条水路。据一条龙讲,金沙滩沙子浅的有一二尺,深的可达三四尺。

后世金沙滩叫做乌兰布和沙漠,乌兰是蒙语“红”,布和是蒙语“牛”,听起来就觉得蛮横肆虐。乌兰布和沙漠在后世已经积沙十米,严重威胁黄河水道。

乌兰布和沙漠远古其实是一片大湖,著名的吉兰泰盐池就是远古大湖遗留。整个沙漠四周高,中间低,中间的洼地比黄河水位还低。后世有人不断地建议注黄河水入沙漠治沙,可惜后世黄河水贵如油,下游常年断流,有关部门只在某一年大水时注黄河水入沙漠,就引起下游强烈反弹,只好作罢。

孙一在乌兰布和沙漠玩过滑沙和沙漠越野,还发现一首汉代描写当地的诗:“将军塞外游,梨花落满头”。

在狼山川南面的陕坝之上,后世也有一个沙漠,叫做库布齐沙漠,比乌兰布和沙漠情况更恶劣。一条龙介绍,库布齐是蒙语弓弦的意思。这时的库布齐,还不能称之为沙漠,只是一条细长的沙子地带,象一条弓弦,绷在黄河这张弓上,故儿得名。明朝人称之为沙塞,因为它就象一个边塞,把大明朝的延绥镇护住了。

……

不知不觉天近中午,铁木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午睡时间。

营内安静下来,只有孙一和几位首领唠唠叨叨说话的声音。

奶娃伏在灶台上,已经进了梦。

孙一连着两天夜里没休息好,这时听着首领们的说话声开始越来越远,越来越模糊,心里琢磨着这么热的夏天这地方怎么居然没有蚊子?

恍惚间日塌天几人起身离去,孙一回到自己的窝棚把干草刨了个坑,倒头抱着背包就睡着了。

孙一做了一个梦。

梦里他回到了汉朝家中,穿着盔甲,好象是在沙漠里,又好像是在树林里,追着一个姑娘,那姑娘的长头发上沾满了杏花,当孙一一把把那姑娘拉到怀里,那姑娘居然就是奶娃。

……

有诗云:

黄河九曲流,缭绕古边州。

鸣雁飞初夜,羌胡正晚秋。

——(唐)卢纶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参考资料(与情节无关,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)

屠申泽,又名寙浑泽。

《水经注》云:“河水又北曲而为南河出焉。河水又迤西溢出寙浑县故城东,…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,泽东西一百二十里”

康熙《皇舆全图》后套平原图中,屠申泽称“腾格里泊”,除有黄河漫入补水外,还有一条河流从狼山汇入。

此章加到书签